首页 成长俱乐部育婴宝典 那些年关于宝宝发烧的谣言,你信了几个?

那些年关于宝宝发烧的谣言,你信了几个?

2017-10-18    

宝宝年纪小,抵抗力差,生病的几率自然比大人高很多。万一发烧缠上了宝宝,爸妈们应该如何应对呢?那些年关于发烧的谣言,你信了几个?


今天,小元就为各位关心宝宝的爸妈们逐一辟谣。




谣言一、靠“捂汗”来退烧


有的爸妈会选择在孩子发烧的时候,给宝宝穿更多的衣服,担心宝宝再次受凉,事实上,这种方式是错误的。


由于婴幼儿的汗腺不发达,所以并不能像大人一样,起到发汗的目的。这种错误的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出现高热、脱水的情况,不仅会使病情加剧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问题。


谣言二、擦拭酒精来退烧


不少家长在自己在小时候尝试过这种退烧的方式,或者眼见别人尝试过这种退烧方式。因此在这些家长的眼中,这种偏方经过了很多人的亲身试验,非常可信。


可事实并非如此,由于宝宝的皮肤较为细嫩,酒精很可能会对宝宝的身体产生危害,严重的可能会引发酒精中毒或者过敏。


谣言三、一发烧就马上吃药


有的家长,只要看到宝宝有一点发烧的症状,就赶紧喂药,生怕病情加重,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。


如果孩子体温在38.5℃以下,建议以物理降温为主,给宝宝多喝水,多休息,注意宝宝的行为和精神状态。如果体温超过38.5℃才考虑吃退烧药。


谣言四、发烧是一种病


发烧不是一种疾病,而是疾病的一种症状,是人体的一种防卫反应,它对身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导致发热的原因,而非发热本身。所以,一旦孩子出现发烧,首先要尽快明确病因。




谣言五、发烧会烧坏脑子


发热本身因高温“烧”坏脑的可能性非常小,只有超过41℃以上的超高热才有可能,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。


发热之所以跟“变傻”扯上关系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热性惊厥引起的。也就是当宝宝出现高热时,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继而导致抽搐,并因此导致脑部血液供应的不足,如果抽搐时间超过3-5分钟,或者多次发作,就有可能因为脑部缺氧造成损伤,而且这种损伤可能是不可逆的。


有的宝宝在高烧过后会出现智力损伤、肢体瘫痪等后遗症,并不是发烧将脑子“烧”坏了,而是因为引起孩子发烧的疾病导致的。比如脑膜炎,这类疾病本身就可以造成脑的损害,留下后遗症。因此,并不是发烧将脑子烧坏,而是引起发烧的疾病对脑造成了损伤。


谣言六、服用退烧药后温度马上能降下来


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,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。并非服用退烧药后温度就能马上降下来。


如果给宝宝吃药后效果不明显,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,这其实也是误区。若服用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下降,也不要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。


谣言七、输液能更快退热


有些家长会主动要求给发烧的宝宝输液,理由是认为这样降温比较快。


事实上,儿童发热原则上不给予吊针。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布诺芬、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就能起效,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,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小,比较安全,而一些退烧针剂,可能引起肠胃黏膜损伤,如果注射剂量过大,会使宝宝出汗过多、体温迅速下降,易引起虚脱。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,注射次数多了,不仅让宝宝食欲下降,胃肠功能紊乱,还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低下。


谣言八、烧退代表病愈


有的家长误以为宝宝烧退了就是好了,这种心态往往导致宝宝再次发烧或原有疾病加重而延误治疗。


发烧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,烧退只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,并不等于疾病痊愈。只有祛除病因,从根本上纠正疾病的发病基础,才意味着疾病治愈。


谣言九、宝宝发烧后不能洗澡,只能用冷水擦身


认为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或发烧需要散热,用冷水擦身可以帮助降温的这两种观念都不对。


如果宝宝发烧温度在38.5℃以下,精神还好,洗温水澡不但可以帮助清洁皮肤、避免汗腺堵塞,也有助于宝宝身体散热。如果宝宝发烧38.5℃以上,甚至伴有寒颤、肢体发凉等症状,则不宜洗澡。




以下几种情况建议立即去医院


1、宝宝在3个月以内,发烧温度≥38度,因为3个月内的宝宝抵抗力是很低的,出现任何发烧症状都应该及时就医。

23-6个月的宝宝发烧温度≥39度。

3、宝宝的精神状态很差,越来越没有精神,甚至哭声都很小,这种情况是一定要注意的,无论宝宝的发烧温度是多少,赶紧去医院。

4、有明显的细菌感染症状,比如耳朵痛,小便痛,咳嗽等。

5、退烧后宝宝还是没有精神,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身患其他疾病,务必要到医院检查。


发烧是很多宝宝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受的一个考验,家长也不用过于焦虑。因为发烧对于宝宝来讲也不全是坏事,它是机体对外来病原的有效免疫反应,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。宝宝的免疫系统也会在一次次与病毒交锋的过程中而不断完善。而家长要做的,就是多掌握科学知识,不盲目听信谣言,让宝宝少受罪。